扎根中国大地:新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与贡献 - 有一种教育叫静待花开文库
记者 911亚洲精品青草衣衣
[摘 要]新成立70年来,高职教育坚持扎根大地,立足基本国情、服务经济需求,实现由小到大的发展,快速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成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力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助力者,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发挥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经验;贡献
新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70年来,职业教育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成长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总结70年高职教育发展之路,“扎根大地”是其发展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探询和解答“高职为什么能”的关键所在。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区域均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经济条件、文化习惯等差异性较大,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新成立以来创造了许多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化,仍然是最大的发展家。基于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国家建设、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映射于经济社会各方面,也是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新建设初期,面对百业待兴和旧大学改造的艰巨任务,国家在恢复和调整大学的同时发展专科教育,为后来高职教育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伊始,面对百废待兴、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和高校资源不足的困境,社会呼唤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一批地方短期职业大学率先打出‘高等职业教育’旗号”;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改变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状况;二十世纪末,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矛盾日益尖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成为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的主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高职教育确立了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高职教育的发展得益于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得益于审时度势的政策安排和制度创新。
高职教育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作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418所,高职专科招生369万人、在校生1134万人”,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招生、在校生规模均达到1978年的30倍,助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48.1%,是1998年的5倍,显著拓宽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自1985年以来,高职教育每年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的比例都超过40%,尤其是2000年至2006年,高职教育积极落实扩招政策,年招生数由104.6万人增长为293.0万人,年均增长率达18.7%,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的比例由47%提高至54%,推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2.5%提高至22.0%。高职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对提升受教育年限、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优势作出了重大贡献。
编辑:有一种教育叫静待花开文库
审核:911亚洲精品青草衣衣